厦门市鼓浪屿-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
欢迎您!
闽南木偶艺术,历史悠久。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考证认为,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,兴于唐宋,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。
提线木偶戏古称“悬丝傀儡”闽南民间俗称“嘉礼”,又名线戏。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,傀儡戏随之传入闽南。到了宋代,已在闽南民间广为流传。明代的闽南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、杂技表演的“弄傀儡”形式,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。
清朝道光、咸在年间,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,艺人们根据《目莲》、《西游》、《封神》等戏的特点,创造了不少花脸、鬼脸头像。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,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清末民初,号称“嘉礼才子”的林承池在当时反帝思潮影响下,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《说岳》、《水浒》等连本戏,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。林承池、连天章等人,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。
如拔剑、插剑、弄蛇、伞舞、织布、弄钹等,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。 如今,闽南提线木偶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技巧。其主要特点,一是剧目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多彩,有历代积累的传统戏和根据古曲名著改编的神话剧,如《火焰山》、《太极图》、《钟馗醉酒》等,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及童话剧。如《东海哨兵》、《放羊歌》、《庆丰收》、《馋猫》等。剧本文学性强,故事情节引人入胜。台词诙谐风趣,唱词优美生动,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地方音乐的幽雅旋律,情韵深沉清丽。二是木偶的形象完整制作精美,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珍品。三是繁复奇妙的线工,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0余条提线,操纵表演难度大。解衣、拔剑、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,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。合理的线位布局、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,形成了闽南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、动作给妙给肖的艺术特色。